close

我在練習場遇到一位年輕朋友,在國外讀書,也培訓選手、很有powe跟揮桿架勢.他說他的Driver都不用用原廠的,都是自己買桿身換上,但,當我問他Driver 桿身相關規格問題的時候,很意外的,他不懂我在問什麼!

桿身就是引擎⋯網路上有這麼一說,我非常認同!

高爾夫球桿桿身有以下規格(鐵桿身、碳纖維桿身都有一樣。以下以Dirver的桿身為討論標的,列舉我認為很重要的)

1、桿身重量:就⋯整隻桿身重量,越重的桿身要揮舞它的力量肯定要更多。

2、桿身尖端口徑:有0.335跟0.355兩種,跟球頭上要讓球桿插入的孔大小是相關聯的。

3、桿身折點:在甩動時,是桿身的哪個部位在開始擺動。有低折點、中低折點、中折點、中高折點及高折點。‘在同樣的揮動力道之下’折點越高,桿身(前端、球頭段)也就越不容易擺動,或者可以說擺動的幅度也就越小;反之,折點越低,桿身越容易擺動,擺動的幅度也越大、感覺球桿彈性大、軟。

因為擺動幅度大,可以藉由擺動的幅度(或者彈性會比較好理解)可以用較少的力量獲得打擊距離,例如年長者就適合低折點的球桿。而揮桿速度快的人,若使用了折點低擺動幅度大的桿身,或因為桿身的擺動幅度太大,以致手部已經到了擊球位置,而桿頭還落後(未到達球位),甚至桿頭領先手部(已早就通過球位),而導致擊球過早或過晚的情況,一旦球頭擊到球的時間點跟手部不一致,那球就不在掌控之中,也就亂飛了。雖然折點越高,桿身前端的擺動幅度也就越小、能讓擊球者越穩定掌握桿頭位置,但,折點越高,感覺球桿沒什麼彈性、硬。揮動的力道也相對的要更強更快速。

所以,折點要適當。

4、桿身扭力:當桿頭打到球後,因為桿身是一隻圓管,桿身除了會折(擺動)之外,還會‘扭’(好像用‘擰’也能比較好懂)!我的球友知道這個或是在意這個規格的人真是不多,但是我覺得它跟折點一樣重要,兩者若搭配的剛好,能讓你揮的輕鬆、飛的夠遠。

桿身扭力我都這麼形容:把毛巾的水擰掉,這個螺旋類似麻花的樣子就等於是桿身扭動,而桿身越容易扭動也就是桿身扭力越高(扭力規格數字越大),扭力越高也會有桿身越軟越好揮動的感覺;反之扭力越低(扭力規格數字越小),也就會感覺桿身越硬。

扭力數字從1.x一直到5.x都有。揮桿速度慢、力道較弱者,適合的扭力值大多在5.x;原廠搭配的桿身扭力值大約在3.7~4.7之間,因為這個區間的扭力值最適合大眾球友。扭力值3.6以下,一般球友就開始覺得吃力了。

綜合以上折點與扭力可以這樣歸納一個參考方向(非絕對性):

低折點+高扭力:適合揮桿速度較慢及力氣較弱的球友,靠較大的桿身擺動及扭力輔助擊球力道,或者就喜歡這樣的搭配,一樣可以擊遠擊準。

折點越高+低扭力:適合揮桿速度較快、爆發力較大切有精準度要求的球友(選手)。

但是,還是得以自己的揮桿感受來決定最適合的桿身折點與扭力,因為有的人揮桿擊球是用手部力量較多、有的人是以肩胸腰胯選轉為擊球發力來源,因此對於折點跟扭力的感受就很不一樣。

有機會就跟其它球友借他的Driver來擊球看看感覺吧,找出不同的折點與扭力兩者搭配,屬於你最舒服喜歡的擊球感受。

我也是一般球友,但我的桿身為中折點,扭力3.0。我不打扭力3.7以上的桿身,因為3.7以上扭力桿身擊到球會讓我有種‘桿身軟腳’的感覺;我也不打中折點以下的桿身,因為桿身擺動太大,我抓不到擊球時間點。這只是經過很多組合搭配的嘗試找到的個人手感偏好而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分之一的語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